文:潘耀倫牧師
一、群眾與門徒
福音書告訴我們,聚集在主耶穌身邊的群眾,各有自己的籌算(約六26),其實十二門徒也是一樣(可十35~37;路廿二24;約十二4~6)。福音書又記載,有些群眾早已退去,不再跟從主(約六66),而十二門徒在危急關頭,同樣選擇自保或逃命(可十四50~52;66~72)。這現象不難理解:當主耶穌不再滿足群眾的期望,便有人選擇不跟從祂;當跟從主耶穌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就連十二門徒也都會離棄主;這正是從主顯期進入大齋期的靈性經驗的寫照。
二、兩種默想素材
主顯期默想的重點在於主耶穌在世的言行,福音書向我們發出邀請,挑戰我們跟隨那位聲名遠播、能治病趕鬼、說話帶著權柄的救主。跟隨祂,準能獲得真理,甚至能脫離撒但的權勢、得醫治、得飽足;總而言之,跟隨主大有好處。
但進入大齋期,我們從主耶穌三次預言自己的受難與受死開始默想,直至祂被埋葬在墓裡。我們終於跟榮耀與苦難的張力打照面,我們終於發現這位能起死回生的救主不再為人帶來什麼即時的好處,我們也終於看見這位天國的君王在當權者面前被羞辱、虐待,甚至奪去性命;總而言之,跟隨主看來不再是什麼保證有好回報的投資。
三、追隨基督
但榮耀是通過苦難而獲得的(可八34~38;羅八17),我們要追隨的,不是一位隨時給我們好處的主,而是那位為我們受苦、受死,且要求我們彼此捨命的主;這才是追隨基督的含義。但人若沒有對主耶穌的愛,就不能夠至死相隨;但若沒有對基督的認識,愛便缺少基礎;若要認識基督,便要認真地讀《聖經》。
在大齋期,我們要默想聖言,要因為認識基督而愛基督,更要將對基督的愛化為至死相隨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