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被一本跟飲食有關的書吸引,作者是波蘭記者,把政治史和烹飪兩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共治一爐,書名叫「獨裁者的廚師」。作者原在報館負責社會及政治相關的稿件,一直對廚師這職業感興趣,受了一套講述戰爭時期廚師生活的電影所影響,連串問題在腦海裡浮現,薩達姆屠殺庫德人後吃了什麼?他後來有沒有肚疼呢?食物對獨裁者的政策有造成影響嗎?在世界的局勢懸而未決的時刻,廚房的鍋裡煮得啵啵聲的是什麼呢?
這些問題驅使作者用了四年多時間,走遍伊拉克、烏干達、古巴、柬埔寨、阿爾巴尼亞等地去尋訪暴力政權下的私廚,且用心核實資料,書中除了歷史陳述外,也羅列菜譜,讀起來讓人垂涎欲滴,卻也有種毛骨悚然之感。即使殺人如麻的獨裁者也會有肚子餓的一刻,不過他們要吃一頓安樂茶飯就跟一般人不一樣。正所謂暗箭難防,薩達姆的廚師指每回上菜,都會由近身侍官先嚐,提防食物有毒,若侍官不在便由廚師頂上試吃。薩達姆不只奪人性命,嚴刑敲打反對他的人,他深信只要使人民填飽肚子就不會有革命的事發生,所以他改變開採伊拉克天然資源的收入分配政策,使伊拉克人民也能分得利益。
有說每塊在當政者餐桌上的豬排都有政治目的,食物跟權力的關係的確不如我們所想般沒有牽連。聖經就記載了但以理透過飲食跟君王角力,最終保存了他屬神子民的獨特身分。巴比倫王尼布革尼撒王攻陷耶路撒冷,把「宗室和貴胄」的精英人材擄去巴比倫,其中有但以理和他三個同伴,尼布革尼撒王以高明的政治手段改造、馴化這群人材成為「巴比倫」人,免得日後成為巴比倫國的敵對勢力。
經文記述「改造」涉及三方面,先從文字和語言入手改變他們的思想,再以巴比倫王御用膳食去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與文化傳統,最後更替他們改名換姓,徹底改變他們的身分,使他們忘記自己是與神立約的子民。但以理書第一章用了三分一篇幅記述了飲食之事(一5、8-16)。但以理「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一8上),御膳必定是最好的飲食,不過也必定有猶太人不能吃的食物。「玷污」意思指「污染、不潔」,猶太人在飲食方面向來與異邦異族的文化和做法有明確區分,利未記11章及申命記14章有詳細記載,換句話說,但以理堅持遵守神定下的飲食規條,藉此突顯屬神子民與別不同的身分和生活模式,也提醒自己忠誠於立約的神。「玷污」的原文又可理解為「救回來」,指向重新得回失去了的東西,或再次確立先前的秩序等等,一個語帶相雙的詞,展現了但以理信仰人格的力量。拒絕御用的美酒佳餚,等於挑戰王的權力,可能要付上沉重代價,不過,在性命不保的危機與拒絕被同化之間,在摧毀自己國家的巴比倫王面前,在其提出的優質「新生活」條件中,但以理還是為了信仰而作出有為、有所不為的選擇,把自己從歷史變遷的洪流中,在不停被改造的時代裡拉出來,以神的視覺作出信仰的抉擇,活出不一樣的信仰氣概和生命樣式。
慈愛的天父,
感謝祢為我們賜下日用的飲食,使我們肚腹豐足。
求祢叫我們飽食之餘,有心力去尋求靈性的食糧,
以免我們淪為只有今生、沒有來世,
只追求口腹之慾,對靈糧卻無動於衷的愚妄人。
求祢叫我們在物質的追求上懂得節制,
提防世界的物慾、價值把我們擄去;
更提醒我們要保守自己一生在基督裏,
因為惟有主基督是生命的糧,
在祂裏面,就永遠不餓、永不飢渴。
求祢幫助我們念記主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救恩,
每當我們舉起餅與杯,
就想起我們是基督以性命和寶血所買贖的。
我們定要效法基督的生命樣式,
因為這是祢愛我們的本意。
禱告奉主耶穌的名字,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