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父親,你為何不肯受安慰?

李淑儀牧師

當代耶魯大學的哲學及神學教授,尼古拉斯伍斯特福(Nicholas Paul Wolterstorff) 是一位著作豐富的學者,涵蓋了政治哲學、宗教、教育、美學等多個領域,其中不少的倡議,為當代一些議題討論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向度。他又是少數以藝術及神學的視角思考信仰在社會實踐的學者,其中一本著作名為「行動中的藝術」(Art in Action)重新建構、拓闊讀者對藝術的看法,打破藝術只屬藝術家的迷思,以基督教框架來欣賞及運用藝術表達,崇拜與信仰實踐也在藝術領域內,對我來說是值得閱讀的書。伍斯特福亦有很多關於公義與和平的寫作,不過,引起我對這位學者關注的,並不是他在學術領域的獨特見解,而是他在兒子離世後所寫的一本書:「孩子,你忘了說再見」或譯「愛兒輓歌」(Lament for a Son) 。

伍斯特福的兒子在廿五歲時,攀山意外身故。我得承認是帶著前設來翻開此書,期待一位在當代神哲學學術領域富有影響力的學者,在面對失去摯親的悲痛中,怎樣透過不同範疇的論述,為生命中這意想不到的哀痛提供一個合理的解說,能使人得安慰的說法。結果不似預期,書中並沒有嚴肅的神學討論和用語,只有痛失愛兒的父親所流露的真情說話,在悲傷與困惑中,平實地提出疑問與反思,有關乎信仰的,有關乎生活的,有關乎人生的,就在「自問自答」中,又或是在問了也得不到答案的情況下,伍斯特福對遭受的境遇大喊「不要」之餘,也在淚水中,對神在人生命中的分量和重要性,有了不一樣的領悟。

書中有些描述相當觸動人心,也引發人反思,節錄下來跟大家分享和思想:

「我們對他(按:兒子艾力)太不在意了,或許我們對彼此都太不在意了。日常生活使得我們分心……我們不夠彼此珍惜!艾力是神賜給我們廿五年的禮物,待禮物收回,我才知道有多寶貴,而我並沒有告訴他!……他走了以後,我才知道自己是多麼愛他。愛就是如此嗎?」(頁29)

愛要及時,愛的表達不可遲延,或許你會覺得我又在說些老掉牙的事,但何其真實。伍斯特福的自問自答中,其中一個是:「至於我的悔意又該怎麼辦?」這可是很多失去親人的都會問的問題,這位父親選擇以「期待那一天」及「堅忍」來回應。

「至於我的悔意又該怎麼辦?……為著自己沒有珍惜……為自己應該告訴他,但是沒有這麼作。……我將活在悔意中。認定悔意是我生命的一部份,然而我不會無休止地盯住這些愧悔不改。我將容許記憶激勵我,與仍然存活的人一同改進……那一天我們將投入彼此的懷抱,說:『對不起』。」(頁109)

「我會真確提醒自己,生命大於痛苦。我會承受喜樂,然而我不會掉頭無視艾力的死……我不知道神為何不阻止艾力的死。活著沒有答案總是感到不牢靠。……我沒有解答。只能在這深沉的痛苦奧秘中堅忍。我信神是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使耶穌基督復活的神;……神不僅是受苦者的神,而是受苦的神。……為了挽救我們的無情與破損,與我們同受苦的神並沒有施展大能,而是差遣獨一的愛子耶穌來到世上,像我們一樣受苦,藉著主耶穌的受苦將我們從苦難與罪惡中救拔出來。……神沒有解釋痛苦,而是分嚐痛苦。」(頁112-113、133)

閱讀這本書仿如陪伴一位父親走過了哀悼兒子的歲月,沉重但溫暖。一年後,伍斯特福再回到兒子的墓園,堅信曾叫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神的應許,他跟兒子說:「再見,再見,直到再相見。」

禱文

慈愛的天父,當我們在生命的苦難中,在困苦與挑戰的磨難裡,我們總想期望祢給我們合理的理由,甚至期望祢施以大能,使我們脫離當下的困境,這就是我們人性有限的、軟弱的本相。即便如此,當我們仰望耶穌基督時,我們便知道並相信祢接納我們、憐憫我們、深深愛著我們,在苦境中與我們同在。求祢使我們因信靠祢而有一顆堅忍的心,並賜我們屬天的智慧與悟性,在領受祢的安慰以後,懂得安慰、激勵,以祢的溫柔與人同行,向那些有生命需要的人傳遞祢的恩典,奉耶穌基督的名祈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