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天下事

[一窺天下事] 2023年8月28日

日新

弟兄姊妹,平安!在今日的一窺天下事,我想介紹一齣今年香港藝術節的其中一齣音樂劇《日新》,內容是圍繞孫中山年青時開展革命的故事。在今日我想分享這劇三個重點劇情,亦藉此引發我們為身處的社會,為身邊的人與事祈禱。


I.迷信與信仰

這劇的上半場是用孫中山的兒時好友兼戰友陸皓東的視角來開始。劇中陸皓東一直好像「講故佬」向人分享孫中山的偉大故事。由一開始孫中山鼓勵陸皓東不要追隨傳統民間信仰,甚至大膽砍下北帝廟神像的手臂,之後決心到香港一邊學醫一邊宣揚改革思想,到後來成立興中會,陸皓東把整個過程一一娓娓道來。劇中的孫中山,痛恨傳統那種封建迷信的思想,令整個民族不斷受苦,而他正渴望將新的世界帶入當下,所以他立志要排除萬難,令整個社會改變過來。

但無論是在故鄉,抑或在香港,孫中山在分享他的想法時都吃不少閉門羹,令他灰心不已。後來當他接觸到基督信仰。他問喜嘉理牧師為何人們總是不肯改變現狀時,喜嘉理牧師反問他:當摩西要帶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迦南地時,摩西最大的挑戰是甚麼?孫中山以為是曠野的艱難等等,但這通通不是喜嘉理牧師的答案,於是孫中山便決意在基督信仰裡面尋找更大的真理,並受洗成為基督徒,改名為「日新」,喻意自己生命要日日更新。

這套劇令我感到相當驚喜,想不到這些一套革命劇中竟然充滿著信仰元素。雖然編劇大概想以傳統民間信仰和基督信仰的對比來對照出當時人民的封閉思想與孫中山的改革思想的對立,但當聽著男主角雄心壯志宣告自己立志要成為基督徒時,內心也會感到熱血沸騰,很能體會到編劇想帶出信仰能夠令人生命更新和振奮的那份力量。

代禱

  • 相比起一百多年前的社會,今日的社會未必如過去般封建迷信,但劇中那種「人們總是不肯改變現狀」,不肯正視自己生命真實光境的情況,卻仍是十分常見。請先為自己生命中一些偏離神,不正自己的地方向神認罪,祈求神憐憫和加力給我們正視自己的軟弱和不足,樂意被神改變,活出日日更新的生命。
  • 相對於當時人們普遍信奉的民間宗教,今日我們社會較為主張的可能是無神論,或是多元宗教的思想,即是認為沒有一個信仰是絕對正確的,總知大家河水不犯井水,相安無事便可以了。 但耶穌基督卻表明「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請為基督徒如何帶著與神親密的關係,在身處社會中為信仰作見證祈禱,祈求神幫助我們能敢於與人分享所信,見證神那份能夠真正改變人生命的大能。

II.理想幻滅時

後來,孫中山在香港結識幾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包括楊鶴齡、尤列、陳少白等人一同上書李鴻章,提出滿清政府的需要改善的地方。由於得不到正面回應,加上民眾對滿清政府的不滿日益上升,最終孫中山和他幾位友人決定成立興中會,並由陸皓東帶頭,計劃於廣州進行起義。但在上半場的尾聲,當眾人雄心壯志地用歌曲唱出革命的心志時,孫中山在中途卻突然由唐裝改換為西裝,並衝進舞台,大聲勸阻陸皓東不要再唱下去,令觀眾帶著不明所以的心情進入中場休息環節。直到下半場開始,才揭曉剛才孫中山為何有此反應。

下半場一開始,場景一換,孫中山已經身在倫敦的清政府領事館,遭到滿清政府綁架和軟禁,但陸皓東竟仍在他身邊鼓勵他振作。後來孫中山才道出原來興中會革命黨根本是一盤散沙,人人各懷鬼胎,爾虞我詐,但唯有陸皓東堅決追隨孫中山,只是他亦不幸在廣州起義失敗時被捕處決。所以,眼前的陸皓東只是孫中山一直難以忘懷的心魔,不斷在他耳邊覆述孫中山過去的「威水史」。然後,孫中山再次回顧和想象陸皓東被捕和處決的畫面。當觀眾看著陸皓東到死一刻仍堅信和支持孫中山的信念,場面相當震撼和感動!但遺下來的孫中山卻崩潰了,他變得軟弱無力,質疑為何死的不是他自己?令觀眾也看著心酸。

代禱

  • 當事情不如自己期望的發生,是容易令人感到灰心失意,甚至倦怠。「好累」、「好想休息」可能是不少香港上班族的狀態,亦有可能是一些弟兄姊妹在工作和事奉上的心聲。在這種狀況下,人極需要尋找安靜、親近神的空間,不然很容易落入匆忙、迷失的光景。請為自己或身邊面對這些光景的弟兄姊妹祈禱,祈求神幫助我們能調整生命的優先次序,好讓他們能在神裡面重新得力,奔跑不困倦,行走不疲乏。
  • 正如孫中山有陸皓東作為他的戰友,在屬靈爭戰的戰場上,我們都極需要有弟兄姊妹做我們的屬靈戰友,反過來身邊的弟兄姊妹都需要我們作他們的屬靈戰友,好在這場爭戰中不致灰心喪志。請思想自己如何可以成為身邊弟兄姊妹的屬靈戰友,可以為對方作出怎樣的關懷和扶持,並為此擺上祈禱。

III.「跪低」的日新

之後,有清政府官員派人說服孫中山,要求寫下一道信件,撇清自己與革命黨關係,告訴他這樣才能讓他保命。正當孫中山猶疑要不要寫時,他的幾位朋友都同時在他腦海中出現,他想像他們會嘲諷孫中山貪生怕死,想要「跪低」。連陸皓東這心魔也跳出來告訴他:可能他在死前都沒有孫中山想像般偉大!可能他也曾跪在對方面前「舔」對方鞋底!最終他滿懷掙扎地寫下了信件,但在想要反悔收回信件的一刻又被官員取走,並告知他真相:即使他寫了信,仍會在回途中被暗殺,總之就死路一條。

於是孫中山又悔又恨,但在沉思和掙扎之中,他彷彿腦海上再見到喜嘉理牧師,喜嘉理牧師再問他:當摩西要帶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迦南地時,摩西最大的困難是甚麼?此刻他答:「就是在望見迦南地之前,欺騙以色列人相信假希望,之後被鄙視、咒罵、唾棄,再承認自己的無能和失敗。」之後喜嘉理牧師一再追問他之後如何,孫中山才道出,即使摩西面對重重困境、被質疑、連自己也無法進入迦南地,但最終以色列人也真的到達迦南地。

故事的尾聲,由於孫中山在倫敦的英文老師康德黎發動群眾壓力,逼使清政府領事館釋放孫中山,於是孫中山再一次振作起來。多年之後,孫中山亦繼續排除萬難,帶領革命黨進行起義,最終他定下武昌起義的計劃,故事便落幕了。

代禱

  • 全劇的其中一句金句是「排除萬難,萬難呀!」這句話道出了改變的過程必會經歷的辛酸和痛苦。今年永光堂的全年主題是「3 We」,當中包括We Vision、We Vitalise、We Voyage。這三個主題亦是鼓勵弟兄姊妹,即使面對社會的變化和挑戰,我們仍然可以在神裡面尋求異象、重整群體的生命和一同啟航。請為教會的牧者和信徒領袖擺上禱告,求神賜他們敏銳的心思和智慧,能明瞭神在這個時代下的心意並作出配合;並求神興旺眾弟兄姊妹的心志,好讓群體能夠在種種艱難下仍不灰心,一同經歷神。

結束祈禱

親愛的天父,求祢作我們的遠象,作我們的盾牌,是我們在患難隨時的幫助。當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仍然能靠著祢跨越人性的軟弱限制,活出這個世上所不能夠給予的平安和喜樂的生命,讓祢的國度能夠在我們身上彰顯,榮耀祢的聖名。求祢幫助我們彼此守望,彼此看顧,亦讓教會能夠在祢的帶領下走到下一個里程碑,感謝祢,奉主耶穌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