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版業鉅子喬納森.沛辛(Joachim de Posada)在《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一書裡,回想他四歲參加過影響他一生的實驗……「我四歲時參加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後來變得很有名。這個實驗是探討小孩子能不能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對他以後所產生的影響。」他所指的就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維特米歇爾 (Walter Mischel)進行的「棉花糖實驗」(The Stand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 。
這實驗是給孩子們每人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就只能吃一塊,如果能等上二十分鐘後才吃,便可以多得一塊。追蹤調查發現,能延遲享樂的孩子無論在成績、品格、行為和操守方面都比無法抗拒當前糖果誘惑的孩子表現較佳。換言之,人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為將來更美的成果而捨棄今天的享受,這些人在各方面發展都比較成功。
我們生活在一個講求速成的社會,什麼東西都要求快速,欲望變成要即時滿足,每個人都急著尋找棉花糖,然後吃掉它!等候是心靈的操練。懂得一切需要,要滿足都要有個過程叫「等待」便是智慧。
現今這個認為科技萬能的社會,很難學會等候。科技的核心精神是掌控。漁農作物和禽畜的自然成長時間太長了,來不及給我們享用消費,人便大量使用化學肥料、飼料,壓縮成長期,那管它對人體有害。此外,隨著通訊科技的發達,藝術也成為一種隨手可得的即時消費。看世界名畫,可在手機或電腦的熒幕瀏覽,不需花錢花時間到藏館看真跡;聽音樂也如是,隨時下載,透過耳機在地鐵、巴士就聽到一流的管弦樂。
我們漸漸失去等候和期待的經驗。到博物館看畫作真跡,是一個期待和邂逅的旅程。我們有等候的焦灼,見到作品時,有相逢的愉悅;面對作品,有凝視的崇敬;離開展館後,有分手後的回憶。但上網瀏覽太容易了,不需等候,也沒有回憶,因手一撥又回來了。漸漸,我們滿足於唾手可得的樂趣,忘記了他們是虛擬的,是浮光掠影,不是真正的實體。容易得到的樂趣,沒法燃起我們內心深處熾烈的欲望,與享受追尋難以獲得的真趣的動機。我們不會傾情拼命渴求得到一樣東西,只會漫不經心希望得到一百樣東西。
親愛的弟兄阿,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8-9)
上主既千年如一日地等候罪人悔改,我們也須以一顆安靜的心等候上主的臨在,領受祂向我們發出的旨意。
舊曆年將至,也是去舊迎新的時機,讓我們好好反思:我們正為將來更大的理想而放棄眼前的小利,抑或相反?!